阿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小人物 > 第一百零七章 简在帝心

第一百零七章 简在帝心

大节省了朝廷的赈济粮食。第二封奏折中,梁文盛采取他的剿匪建议,大获全胜,莒州境内的匪患一举剿灭。”

    弘治皇帝夸赞道:“这么说这位生员不但能文能武,而且还善杂学,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啊。其他两封奏折还说了什么?”

    李冬阳接着回答道:“这第三和第四封奏折几乎是一起递到内阁的。第三封奏折上说的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者也是这位何志远。第四封奏折上说何志远所在何家村如今有作坊六七家,人口两万余众。为保百姓安全,梁文盛奏请在何家村筑城。何志远联合周家用拍卖城中土地的办法筹集银两三百余万两,不需要朝廷一两银子,就可以将城墙修建完成。”

    “哦?这么说这位何姓生员还懂得理财经商之道。这真是一个全面的人才啊。”弘治皇帝大为吃惊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健说道:“此子小小年轻竟然做出诸多大事,将来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他有没有准备参加明年的秋闱?”

    李冬阳说道:“现在吏部还没有开始统计明年参加秋闱的生员,还不得而知。”

    弘治说道:“此生员如果确如奏折中所说,他要是明年没有中举,不能为我大明所用,还真是可惜了。”

    谢迁说道:“陛下若是欣赏此人,到时陛下可赐他同进士出身,完全可以让他为朝廷效力。”

    “嗯,密切注意此生的动向,以后凡有莒州的消息可向朕直接奏报。”

    自此弘治皇帝就注意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何志远。

    议完此事,刘健又说道:“陛下,关于梁文盛奏请剿匪的有功人员封赏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封赏内阁与兵部意见相左,一直没有确定,还请陛下定夺。”

    “刘阁老具体说一下详情,事情既然涉及到兵部,宣兵部尚书马文升觐见。”

    在此间隙刘健继续说道:“莒州知州梁文盛奏请封赏剿匪中担任先锋的丁壮队长徐堂义为莒州巡检司副巡检,按例这种从九品的武官照准即可。马尚书的意见不同,他认为一个民间的丁壮队长,打仗如此勇猛,如今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他的意见是重重封赏。但民间勇猛之士甚多,有功之士也不少,都是按例封赏,何曾破例重赏过,马尚书如此坚持必有隐情。”

    没过一会,马文升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东暖阁。此时的马文升已七十有五,但精神已然矍铄,看不出老迈之态。弘治皇帝看到马文升到来,吩咐宦官:“马尚书年纪大了,快给找一个软座。”

    马文升谢过落座之后,弘治问:“马尚书,听刘阁老说你对于莒州民壮队长徐堂义的封赏有不同意见,如此小事一般都是按例封赏即可。马尚书如此坚持想必是有隐情?”

    马文升见皇帝问起,他理了理思路,缓缓说道:“陛下,此事说来话长。老臣刚看到这封奏折时,就感觉徐堂义这个名字熟悉。后来派人细细调查,才渐渐搞清楚。”

    之后,马文升说起了一件陈年旧事。

    成化十一年,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徐堂义当时是军中的夜不收,率领一个总旗的兵力经常深入草原打探敌军消息。在一次与加思兰部的战斗中,马文升被敌军围困,徐堂义率领部下五十多人,与大部队一起将马文升救出险境。正是在这次营救中,马文升认识了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徐堂义,对他印象颇为深刻,对于他的勇猛善战也是大加赞赏。

    但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仅半年多时间便被调回京城,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逐渐也就失去了联系。

    直到成化二十年,安东卫奏报有十几位官兵因逃亡皆被斩杀,当时的名单中就徐堂义。此时的马文升巡抚辽东,无暇顾及此事,但也为徐堂义的事情惋惜不已。

    弘治六年,安东卫指挥同知陈晖走私通倭事发,安东卫中的十位将领牵扯其中,后来有人供出七年前的官兵逃亡事件,其实是有一低级军官发现了陈晖走私通倭之事,为了灭口才寻了一个借口,将其斩杀,但当时钱岳和徐堂义两个家庭事先得消息,才侥幸逃出不知所踪。

    再到后来,马文升得知莒州知州的奏报后,就想起了此事,所以有了与内阁的意见相左这件事。这期间,他派人秘密到莒州查访徐堂义,并画下画像,带给马文升仔细观察,最终确认此人正是二十五年前的夜不收徐堂义。

    众人听马文升述说完此事,皆为之动容。想不到一个下级军官竟因为上官的迫害,遭受如此大冤。而为之险些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

    刘健此时也不再坚持按例封赏,便问马文升:“负图兄啊,想不到您与此人还有如此渊源。既如此,理应受到重赏。”

    弘治对马文升说道:“马尚书,你看该如何封赏合适?”

    马文升站起来躬身行礼道:“陛下,老臣认为当封赏千户。”

    “千户?”内阁三人都大吃一惊。从一介民夫,突然升到正五品的千户,大明朝开国以来可以说绝无仅有。

    弘治也觉得这封赏太大了,颇感意外。

    马文升接着说道:“老臣查过他的履历,成化十一年他是夜不收总旗,正七品官职,成化二十年他是百户官职,正六品。当年的逃亡是受奸人迫害所致,他并无过错。如今他在剿匪中作为一民壮一马当先,立有大功,当升为千户。陛下,老臣还认为,马亓山群山连绵,山中多有匪盗出没。为保护当地百姓,应当在马亓山设立一千户所,隶属安东卫,徐堂义担任此千户所千户正合适。”

    弘治皇帝问三位阁臣:“不知内阁什么意见?”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首先说道:“老臣认为合适。如今莒州何家镇已成为南直隶与山东交通要道上的商业重镇,理当有一千户所护卫在侧。”

    李东阳和谢迁见首辅大人同意,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于是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