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小人物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奏折

第一百九十八章 奏折

然是由梁知州和何志远两人署名,老臣认为莒州完全有能力接纳五万灾民,朝廷应当马上批复同意,立即开始组织灾民迁徙。”

    “应当如此。”弘治皇帝点点头,然后又提出自己的疑惑:“一年前,朝堂上还为莒县的盗匪横行、灾民遍地而发愁,没想到一年后莒县不但大治,而且还要安置五万灾民,我记得莒州在册四万多户,人口才二十多万。现在真的有能力安置五万灾民?”

    刘健对此心中也有些疑惑,毕竟滋事体大,要是安置不好灾民闹出乱子,那可就是大事啊。是以他对皇上说道:“启禀皇上,老臣心中也有此疑问。梁知州奏折中虽说境内很多作坊需要工人做工,但毕竟滋事体大,故尔老臣建议请年前去莒州传旨的抚公公再详细说一说莒州的情况,再做决定不迟。”

    谢迁的想法与李冬阳一样,他认为莒州完全有能力安置五万灾民,他的学生周拂来年前曾在信中提到过莒州的情况,知道莒州如今需要大量劳动人。但既然皇上和首辅都有疑问,他也不便反对。

    是以他对李冬阳交流了一下眼神,便同意了刘健的提议。谢迁心想如果抚公公认为可以便罢,认为不可以,他再向皇上细说莒州的情况。

    不一会抚宁便来到东暖阁内。等抚宁磕头见礼后,弘治皇帝问他:“抚

    宁,去年你去过莒州传旨,你再给朕细细说一下莒州的作坊情况。”

    抚宁站在下首,回想一下然后理了理思路回答道:“回皇上,奴才上次去过何家镇一次,在其作坊内大致走了圈。何家镇当时大约有二千多户,人口万余。其大小作坊有五六个之多,最大我作坊内有千多人在做工,加上其他作坊共有三四千人之多。”

    “三四千人之多?一共二千户的镇子能有那么多丁壮?”弘治皇帝惊奇地问抚宁。

    “回皇上,当时我也问过何志远。据他所说,不止这个镇子上的百姓在此做工,还有附近其他乡村的百姓也在作坊里做工,还有部分青壮妇人也在此做工。所以就到了三四千人。”抚宁解释道,接着又说:“在沭河两岸还有七八个水泥作坊,那里有七八千人在做工,还有二三千人在矿上采石头。据何志远说如果开始修建何家镇的城墙和城内建筑的话,水泥的产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工人去水泥作坊做工。”

    弘治皇帝听抚宁如此说,心中的疑惑慢慢解开,他接着又问:“抚宁,据你了解整个莒州还需要多少工人做工?”

    抚宁略微思考一下说道:“回皇上,据奴婢所闻单单一个何家镇,建成以后城的面积与莒州城不相上下,足可以容纳五六万人生活居住,以后必定各种商铺众多,再加上城外作坊,我想足够七八万人在此谋生。以后的何家镇,将会成为一个商业中心,此地正处在南北直隶的中心地带,商足以通达南北,照此趋势发展几年,必是一个繁华之地。”

    弘治皇帝高兴地再次点头,几天来的心烦之事随之一扫而空。但他仍不能太大意,随即看向刘健问道:“刘阁老,你可有问题再一个抚宁?”

    刘健听闻抚宁的回答,心中疑惑也解了大半,不过此时他仍有诸多问题要做问抚宁,他首先问:“请问抚公公,你可知道那些作坊内的工人每月工钱是多少?当地粮价几何?”

    抚宁心道刘阁老还真是细心,这么细小的问题都注意到了。幸亏他在莒州时与梁大人与何志远吃过几次饭,在闲聊中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所以对莒州的情况了解的很全面。

    于是他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回首辅大人,据咱家了解,作坊内的工作最少的每月也有二两五钱银子的工钱,多的听说有六七两银子呢。至于粮价,听说在春未夏初的时候,一度达到了二两银子一石,还闹过粮荒。自从梁大人上任后,处理三家哄抬粮价的不良奸商,粮价就一直降价。到咱家去莒州时,当地粮价已经降到一两二钱银子一石米。粗粮价格更低,大约在一两银子一石。所以一个人工钱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刘健闻听此言,满意地点点头。对皇上说:“既然如此,老臣也同意李阁老所言,马上批复梁知州的奏请,同时立即组织朝邑灾民迁往莒州。”

    大明小人物

    大明小人物

    还在找"大明小人物"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简单!